本文转自:太原日报
可及性的提升离不开健身运动消费场景的不断丰富。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等场地设施;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提供健康测评、健身指导、运动康复等服务;推动各类体育场馆开放共享,在公园、购物中心等人流密集处引入微型健身房,方便群众随时随地运动健身;更加积极培育冰雪、马术、赛车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通过持续优化和丰富健身场景,推动群众将健身发展为日常习惯。提升可及性,离不开覆盖全民、融入日常等相关元素。用创新的服务模式、丰富的服务产品促进消费,让人民群众在强身健体中提升生活品质,在互动交流中增强幸福感。
当前,马拉松赛事呈爆发式增长,并通过旅游、餐饮、住宿等直接消费及赞助、装备等产业链延伸,拉动城市经济发展。路跑赛事蓬勃发展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其中,是体育消费可及性提升的表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众更加关注健康,更愿意参与体育赛事活动。社交性、互动性强的赛事,有利于引领全民健身热潮。“赛事+”经济效应也吸引了各地争先恐后举办马拉松赛事。体育产业是“幸福产业”,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拉动相关商品和服务需求,在提振消费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也日渐成为各地文旅的“金名片”,在稳定经济增长、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贵州“村超”到江苏“苏超”,都是体育搭台、文旅唱戏,促经济发展;都是满场欢呼、满屏点赞,接地气、有人气。体育为旅游业带来了流量、丰富了业态、提升了品质。一些大型赛事的举办给城市留下了丰厚的物质和文化遗产。围绕这些遗产,各城市也可以打造了独特的城市名片。
无论是赛事还是用品,体育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大众。新的模式、技术、业态丰富了健身消费场景,进一步激发健身消费活力。在数字化、智慧化的趋势下,社区智能健身房、微型健身房等区别于传统健身房的健身场所正逐步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轻量化“一平方米健身房”则可满足家庭碎片化的健身需求。此外,要推进更具科学性、智能化的适老化健身设施建设,增加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为老年人健康幸福生活持续“加码”。
(据《光明日报》)